大家好,微文真义!每天争做成长摆渡人!
有关论文写作的那些事儿,前两天给大家献丑了,从今天开始,我想分门别类地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,今天就从论文的标题开始谈起,标题实际上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,但又不能仅仅是浓缩,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“境界”提升,也就是要有一定专业立意。即“标题要源于内容,还要高于内容”。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大,今天不展开,主要基于一个“点”(成语在拟题中的巧用)来和大家交流一下。
《诗经》有云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之说,意思是说眼睛之于人美的非凡意义。同样,题目也是文章的眼睛,具有概述文旨、统领文意,流露情感、凝聚才思等多种功能。成语作为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文化,凝练精辟,意蕴悠长,用于文中,可增强表达效果;用于标题,则可凝练“题眼”,使文意一语中的,入木三分,达到“眉目传情”、“顾盼生姿”的效果。笔者是以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》所刊文章为例,简要说明成语在拟题中的运用之法。大概有如下几种方法。
一、直接引用:即直接用成语作为文章的标题,开门见山,不拐弯抹角。这种直接引用法具体有两种表现手法:一种是直接引用成语,标题中不出现其他文字,或者标题中不出现其他文字,但用副标题来辅助解释标题文义或框定行文的范围或探究方向;二是标题中除了成语之外,还出现其他文字,这些文字是为了强化成语的表达效果。
如:王爱霞老师的《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》、卢兆美、王有鹏老师的《语不惊人死不休》;甘淮海老师的《质疑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》、刘成彪、王在堂老师的《此时无声胜有声》等。
二、谐音代替: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,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,产生辞趣的修辞格。用谐音字代替成语中的某个字或词,可以使读者在视觉上形成聚焦作用,加深读者印象,深化文章主题,激发读者阅读兴趣。
如:徐淑红老师的《说文解“智”》、靖树超老师的《此时无“生”胜有“生”——谈谈演课的基本要求》;臧衍杰老师的《“离”经“叛”道 曲径通幽——以“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”为例》;李杰、刘子森老师的《吹尽狂沙 慧眼识“金”——浅谈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》等。
三、反弹琵琶:清代袁枚有云:文似看山不喜平,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,喜欢奇势迭出,最忌平坦无奇。为了让文章的题目更加新颖、别致,摆脱以往平铺直叙的窠臼,有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,即反弹琵琶,对成语反其意而用之,这样可以增强对比度,清晰作者思维,明确作者态度,使主题表达个性新颖而“别有洞天”。
如:李永民、张建国老师的《黄金无足赤 白璧有微瑕》、刘笑男老师的《“小智”也可“若愚”》、成洁老师的《乱花“不要”迷人眼》、刘秋香老师的《“多多”不一定“益善”》、马德宁老师的《瑕大亦掩瑜》等。
欢迎大家私信交流探讨~
